M4 Mac mini & MacBook Pro & macOS Sequoia 杂谈

在今年的4月10日和7月12日,我分别购入了一台M4的Mac mini和一台MacBook Pro,以作为之后主要的工作平台,这也算个人在10多前在虚拟机里体验过Mac OS X之后,第一次正式和Mac系列打交道。

现在也使用了差不多4个月,就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两台设备,以及macOS 15的使用感受。

Part 1: Mac mini

购买的配置和开箱

这台Mac mini购买于2025/4/10。

个人购买的是Apple Silicon M4版本,配置选择方面,内存24GB/SSD 256GB/千兆网卡,也就是除了内存升了一档配置,其他配置均为最低配置。使用几天后发现内存加一档配置是非常正确的选择(如果后面还买苹果电脑的话会优先考虑24GB内存,或32GB内存)。硬盘256GB据说可能会不够(其实确实有点不够),不过根据BiliBili一些up主发布的拆机报告视频来看,后期想更换硬盘可能会比较简单。

个人手上,其他针对Mac特化的配件基本算没有,常规的PC鼠标,和常规的PC键盘。显示器分辨率为1920x1080,尺寸为24寸,最高刷新率为180Hz。

为什么是Mac mini呢,当时的想法是,一次接触苹果生态,先试试看,如果感觉不错的话后面就会考虑买MacBook(7月份购买)。而且Mac mini在有国补之后其实性价比已经不错了。

这台Mac mini我是在京东购买的,大概是4月9日下的单,10日早晨就到了,于是晚上下班后速速回家把Mac mini的快递领了。

IMG1

看过以前的Mac mini的样子,总感觉Mac mini会导致我桌面放不下(我桌面上会放一个Windows笔记本以进行双屏使用),但是实际上手发现,体积真的好小。据说是因为M4的Mac mini更换了模具。

pEWApK1.jpg

由于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副三模键盘,一个USB-C to USB-A的转接器,以及一个USB-A扩展坞,稍稍的插了了一下外设之后就可以正常开机进入OOBE配置了。

pEWA9Dx.jpg

完成配置,进入桌面:

pEWkKNF.jpg

接下来就是长达两个晚上的配置,途中遇到了很多坑,由于是第一次正式的使用macOS,因此花费了较长的时间。

使用体验&杂谈:性价比确实高,但是看过去却满是遗憾

M4版Mac mini是2024年新模具的第一版Mac mini。全新的散热设计,据说是参考了Mac Studio的,也许也是这个原因,这代Mac mini做的非常小,在个人目前面积较小的桌面上也比较好放置。

当然,选择把机身做小,其实是有代价的,比如开机键莫名其妙的设计在了不好按压的底部(可以购买专用外设解决)。另外,相比于上一代Mac mini,这一代的Mac mini只提供USB-C接口,如果有USB-A需求,必须单独购买USB-A集线器。

相比于其他台式机,Mac mini整机的低负载功耗相对较小,发热控制的相当不错,不过一旦涉及到高负载,此时功耗和大部分常规PC差不多。

不过即使在极低负载下,机器的风扇最低转速永远是1000RPM。截止发博文为止,还没有听到极为明显的Mac mini风扇噪音。不知道之后有没有机会带到Apple Store去做清灰操作。

然后简单谈一下M4芯片的性能。可能是因为5年前买的i5-10300H的游戏本用的太久了(其实性能不差),第一次上手M4芯片,其实感觉性能还不错,大部分项目的编译时间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提升,也能胜任简单的视频剪辑操作(注意,视频剪辑不是我的主要生产力需求区域,但是偶尔也无法避免)。目前还没有出现严重的性能瓶颈,所以感觉M4芯片的性能应该还能用很久。

M4芯片发布时,此时大部分软件已经适配Apple Silicon ARM架构,我日用的大部分软件均不需要走Rosetta 2就能正常使用。有时可能需要使用x86_64 only的Docker镜像,依靠OrbStack+Rosetta 2也能保证正常的运行和测试,但是一但涉及到x86虚拟机,依然需要使用常规PC或常规笔记本。

M4的内存方面,根据大部分资料考据,自去年10月31日部分M4芯片Mac机型发布开始,全系Mac的最低内存选配为16GB,加量不减价,且发布时M3以及之前的Apple Silicon Mac机型的8GB配置机型,一夜之间全部下架。至少在内存容量这一块,Apple在M4芯片时代还是做了一回人,但不多。

16GB内存对于我日常的写代码工作流的情况是如何呢?在Windows时代我早已隐隐约约觉得16GB不够用(确实爆过内存),但是实测24GB内存又是刚刚好的水平,所以对于我而言,24GB内存配置就是我的起步接受范围。

如果在M2/M3芯片时期时购入Mac mini,则需要升两档内存的钱(硬盘每升级512GB,内存每升级约8GB为一档,一档为1500CNY),才能拿下24GB内存版本,也就是当时的无后缀版芯片最高内存配置,其实是有些贵的。M4时代则只需要升级一档内存即可获得24GB内存版,省下了升级一档内存的钱。

选配了24GB内存版本之后,内存压力又是什么样的呢?其实和我预测的一样,处于是刚好够用的范围,并且能确保大部分情况下swap使用量为0。得益于macOS相对较好的内存管理机制,内存用量相比Windows其实是会少一些的,但是绝对没有极端果粉所说的“Mac的8G大于Windows的16GB”的现象。

memory pressure.png

存储方面,我是实在想不明白M4代为什么依然还有256GB最低存储选项的MacBook Air和Mac mini。其实256GB存储对于部分专业用户来说,完全是个坑,负载上来之后,这256GB的存储是完全不够用的。

所以我觉得,不要只看着丐版的Mac mini,在国家补贴之后的价格看起来之后满是性价比,光是存储都有可能是坑。但是一旦你选择升级内存和存储,则Mac mini的性价比就瞬间没了。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,你给丐版Mac mini升级一档内存和一档硬盘的价格,可能都够你再买一台丐版Mac mini。

我觉得金子般的内存和存储放在丐版Mac mini的配置升级上,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,在这种金子般的内存和存储下,可能还是丐版Mac mini更具性价比一些。而对于丐版Mac mini,确实能做一些基础的工作,比如基础的剪视频,基础的做音乐,等等,但是再去做一些更专业的事情,看上去似乎满是遗憾。

不过对于Mac mini用户来说,因为台式机不存在续航问题,所以可以毫无影响的外挂一个大容量硬盘来应对256GB存储不够用的情况。不过,购买外置硬盘时,可能还需要应对外置硬盘发热掉盘的问题。并且,外置硬盘实际使用下来,其实并不能完全取代内置存储。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macOS的沙盒机制,大部分程序的数据可能只能放在内置硬盘上,一但遇到某些app启用了沙盒机制,还需要在本地存储大量数据,则256GB存储完全是不够用的。

My Mac mini storage info.png

Part 2: MacBook Pro

购买背景&配置&开箱

在购买Mac mini的一个月之后,我就收到了公司的一个长期出差需求。当时选择同时携带Mac mini,和一个便携屏,然后找一个固定位置放置Mac mini。结果到达目的地之后,才发现完全没有合适的固定位置来放置Mac mini。并且在这次出差过程中,也出现了不少意外情况,差点导致Mac mini出现严重损坏。

虽然这次出差最后因为一些原因,并没有持续太久,但是我也意识到后续若还有出差需求,继续携带Mac mini可能会带来的严重问题。于是,MacBook购买计划便开始提上日程。

原计划是等到M5系MacBook Pro发布时立刻入手,但是由于各种消息表明M5 MacBook Pro的上市时间要等到明年年初,最终在7月11日,决定立刻加购MacBook来应对外出需求。

和Mac mini一样,还是在京东上购买。预期购买的配置为24GB内存/512GB存储,不过当时发现32GB内存/512GB存储版本可以凑单,通过凑单,成功以原先24GB内存/512GB存储的价格少100元左右的折扣价格,拿下32GB内存/512GB存储版本(约等于免费赠送8GB内存)。

MacBook Pro purchases.png

次日,MacBook Pro到货。由于有先前Mac mini的配置数据,这台MacBook Pro就配置的相对快些了,没有遇到太多问题。

MacBookPro1.jpg

MacBookPro2.jpg

MacBookPro3.jpg

使用体验&杂谈:相对不错的专业用户向Mac,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习惯和保养

作为面向专业用户的Mac机型,MacBook Pro光在硬件上就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。

首先我在机身设计上就看到了苹果那种追求极致的精神。全铝合金材质外壳,而且设计的尽量轻薄。不过这种轻薄也是会产生一些问题的。

开启MacBook Pro之后,我就被MacBook Pro的内建显示器震撼到了,如相对不错的色准,最高激发亮度,原色显示,等等。我个人认为,如果与市面上大部分笔记本做比较的话,这块显示屏确实算数一数二的存在。

不过,用上这种屏幕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。MacBook Pro的显示屏清洁需要特别留意,因为MacBook Pro屏幕表面似乎存在涂层,如果使用了错误的办法清洁屏幕,可能导致屏幕涂层受损,进而影响使用体验。键盘也需要定期擦拭,否则由于MacBook Pro的轻薄设计,可能会导致屏幕出现键盘印。

为什么要提这个,就是因为这个屏幕的素质太高了,而苹果也是这么认为的,所以一但屏幕受损,如果未购买AppleCare+,此时维修屏幕的价格可能会非常高,甚至可能接近半个丐版MacBook Pro的价格,这也是二手市场上存在大量无头MacBook Pro的根本原因,因为完全修不起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我觉得Mac mini用起来比MacBook Pro更省心一点。

MacBook Pro内建了质量相当不错的扬声器和麦克风。本来我以为Mac mini的扬声器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,结果MacBook Pro的扬声器瞬间刷新了我对扬声器的认知。看一部分视频时,这个扬声器能把声音输出处理的相当逼真。这段时间用MacBook Pro,已经让我有了“很多扬声器的作用只是听个响”的错觉。我也尝试用MacBook Pro自带的麦克风录了一下音,发现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。

这一代的MacBook Pro的无后缀M4芯片版本相较于M4 Pro/M4 Max版本,接口数量并未减少,不过所有USB-C接口最高只能支持Thunderbolt 4协议,而M4 Pro/M4 Max芯片的MacBook Pro则可以使用Thunderbolt 5协议。不过这个在日常使用上感知并不大。

由于个人购买的MacBook Pro搭载的是无后缀的M4 CPU,也就是和我先前拥有的Mac mini的CPU除内存规格外几乎是一模一样的,所以我的MacBook Pro的性能表现基本和持有的M4 Mac mini是一致的。相关的性能评价参考前文Mac mini的性能部分评价。

由于连续升级了两档内存,加上M4的起步16GB内存选配,我的MacBook Pro即为32GB版本,也就是无后缀版M4芯片能选择的最大内存配置大小,并且也是我目前持有的Windows游戏本后期改装的内存容量。在前面Mac mini证明24GB够用的情况下,MacBook Pro的32GB内存用起来,几乎不用担心内存不够用的情况,常态内存压力相当低。

MacBook Pro Mem.png

存储方面,我选择的512GB存储为MacBook Pro最低可选配存储配置。但是512GB其实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用户(包括我)的存储需求,不过如果跑虚拟机则可能依然不够。

不像Mac mini,MacBook Pro插入外置硬盘有可能会影响离电续航,所以长期插入外置硬盘对于MacBook Pro/Air来说,可能并非一个很好的选项。

MacBook Pro Storage Info.png

Part 3: macOS 15 Sequoia

接下来,我将以“会使用多种编程语言,但是主要进行dotnet开发,且是Linux使用者,13年前曾经使用过Hackintosh Mac OS X Snow Leopard 10.6”的开发者的视角,来聊聊macOS给我的使用体验。

是的,用macOS做dotnet开发,似乎是个很奇怪的事情。

*提示: 我的Mac Mini预装了macOS 15.3 Sequoia,后续手动更新到了macOS 15.6.1。

一些喜欢的点

首先就是macOS的界面风格。其实说实话,目前这种扁平化界面看着是相当舒服的(但是更想回到10多年前试试拟物化的Mac OS X)。界面的统一程度相当高,不像Windows那样,非常割裂,一会儿WinUI 3的界面,一会儿传统的Windows界面。嗯,可能还有WPF界面。

整个macOS的动画相当流畅,即使我使用特殊工具强开了HiDPI,依然觉得非常流畅。相反,我笔记本上的Windows 11 24H2,动画流畅度并没有那么好(其实是i5-10300H的核显没有太多针对Win11的优化)。

desktop1

desktop2

输入设备操作体验

在输入设备的选择上,我使用正常键鼠依然能完成大部分操作。但是即便如此,在触控版问题上,必须提一个事实:如果使用Apple专门为macOS设计的触控版(如妙控板),会舒服不少。事实上,许多人在适应MacBook的触控板操作之后,除非某些特殊的使用场景,大部分时候就可以离开鼠标使用MacBook了。因此我在使用MacBook Pro时,也会掺杂少量的触控板操作。

对于鼠标操作,首先提一下Apple自家的妙控鼠标。由于是一方硬件,不做任何调整,默认能取得不错的体验。不过这改变不了妙控鼠标硬件设计本身就很烂的事实。之前借过同事的妙控鼠标,体验了一下,默认的鼠标移速调教用起来非常不适,以及本身的扁平设计,长期握持是可能产生不适的。所以,我在购买MacBook Pro时,就没有选配妙控鼠标,而是选择了之前用了很久的G304。

但是当情况来到常规鼠标,只能说,没有第三方软件的情况下,整个的使用体验是相当劣化,甚至是极其难用的。似乎是为了照顾妙控鼠标,常规鼠标接上之后,默认的滚轮方向是反的,如果从系统设置里修改滚轮方向,则会同时修改触控板滚轮方向。只能说,默认设置的情况下,使用体验是相当难绷的,也难怪大部分MacBook用户都跑去用触控板了。如果一个系统,得使用触控板才能做到相对不错的使用体验,其实也是很可悲的。而且还需要注意一件事情,很多Mac mini用户,是不会为Mac mini选购触控板的,这个缺点此时就很容易被无限放大。

不过好消息是,若使用第三方app调整一下鼠标的逻辑,如Mac Mouse Fix,并且同时选配G304这种具备侧键的鼠标,即可取得不错的体验。

macmousefix

对于快捷键,感受最深的一点是,就是快捷键设计思路的不同。macOS下大部分快捷键都集中在Command⌘键(若未做别的配置,则对应Win/Meta键),比如复制/粘贴/全选,分别是⌘C/⌘V/⌘A。这个操作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的。(谨防Windows和macOS混用时的快捷键脑裂问题!)

当适应之后,以⌘为核心的快捷键操作其实是相当舒服的,比如复制粘贴系快捷键的手部发力,是明显要比Windows要舒服的。

shortcuts

macOS下的Caps Lock,默认设置下,更像是微软拼音输入法的Shift单按(即切换中英输入模式),若要进入大写输入模式,需要长按Caps Lock。如果已经熟悉了Windows下常规的大小写输入方式和中英输入切换,转到macOS下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的。此处建议改用Shift键输入大写字符,毕竟长按Caps Lock键切换大小写是会降低一定输入效率的。

操作逻辑

由于过去使用过Mac OS X Snow Leopard,适应macOS Sequoia并没有遇到太多问题,只需要学习一些从Mac OS X Lion开始的新功能的使用方式,就能正常使用了。

整个系统的操作逻辑很简洁,但是有些地方其实有些过度简洁了,比如Finder一些有用的显示(如路径显示)默认是隐藏起来的,对于专业人士来说,可能会用的有些困扰(但是能找到这些选项的开关的话,其实也还好)。

另外一个设计过于简洁导致影响使用的地方,应该就是右上角托盘图标区域了。右上角的托盘图标没有折叠显示功能,一旦遇到MacBook的刘海会瞬间挤爆,这个也得使用第三方软件来实现相关功能(如下图,使用了Ice进行折叠),但是苹果却一直没有做相关的原生功能,等等。

Ice Collapse.png

Windows上一些有用的小功能,可能macOS上并没有自带对应的内建功能。这里举个例子,比如Windows上的Win+V键,可以选取最近复制粘贴的项目,macOS没有对应的功能,需要找第三方软件实现,如Maccy。

Maccy.png

macOS上的大部分App,在关闭了所有窗口之后,会在Dock保留一个后台,以便后续拉起应用,彻底关闭应用需要在菜单栏选择关闭程序,或者Dock关闭程序。对于一般的新用户来说可能需要,但是对于过去适应过任意一版Mac OS X/OS X/macOS的用户来说,其实也还好。

DPI和缩放比例

不像Windows可以使用任意比例的DPI缩放,macOS的DPI缩放支持比较夸张,只有LoDPI 100%显示和HiDPI 200%,并且不支持分数缩放。不过可以通过HiDPI+输出拉伸的办法来做到类似分数缩放的效果,但是这样可能会加重GPU负担。

由于我给Mac mini配的显示器是之前买的24寸1080p显示器,因此LoDPI 100%用起来并没有太大问题。

不过LoDPI下使用macOS还是存在一些问题。因为macOS和大部分App更偏向于对HiDPI显示进行优化,有时会出现部分App在LoDPI下会显示模糊的情况,比如macOS自带的天气应用,效果如下图。

LoDPI:

LoDPI Weather.jpg

HiDPI:

HiDPI Weather.jpg

这种App显示模糊的问题,通过一些软件强开HiDPI就可以得到改善,如BetterDisplay。

另外,1080p LoDPI很容易出现单个字符“不够像素进行清晰渲染”的情况,加上macOS并没有对LoDPI的文本渲染做优化,所以这个问题很容易被放大,现象就是部分文本的可读性会降低。即使强开HiDPI,此现象也很难有改善。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,如果你需要为Mac配显示屏,尽量使用4k分辨率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。

而对于MacBook Pro,由于Retina显示屏的原因,则默认启用HiDPI显示。默认设置下就没有太大问题。

一些不喜欢的点

目前就一个不喜欢的点,就是软件的数据存放,感觉非常的混乱,也可能是我目前不太了解macOS导致的。

Mac的大部分软件,安装方式比Windows简单。虽然看起来,卸载程序时,好像直接把软件app文件夹本体直接拖到回收站就行了,但是Mac的软件数据,是这里一点那里一点,比如有的软件会把数据放在~/Library/Application Support,有的软件可能会放在~/Library/Containers里,或者是别的文件夹。卸载软件时,清理软件数据可能会变得有些麻烦。(其实这个问题你放在Windows上,好像也能说得通?可能是我早已习惯了Windows的情况)

开发体验

相对于Windows,个人还是喜欢在Linux或类Unix环境下开发程序,体验相对不错。

Shell的使用体验明显优于Windows的cmd,并且部分Shell知识,Linux和macOS是互通的。

shell

我目前接触的软件开发生态,几乎都可以在macOS下正常进行,如Java/C#/TS/JS/C/C++/Rust等。macOS下安装各种开发环境的方法相对简单,使用homebrew基本就能安装个大概,配合VSCode或JetBrains IDE就可以使用了。

由于后续要接触部分macOS原生开发,同时安装了Xcode。现在的Xcode的下载速度相比之前已经快不少,而且不需要完整安装(我目前不打算接触iOS开发)。试了一下现版的Xcode,比Mac OS X Snow Leopard时代的Xcode要好用不少。

xcode

需要说明的是,Xcode安装之后不需要再安装Xcode Command Line Tools。

由于个人目前主要使用C#开发dotnet软件,对于dotnet来说有些地方需要注意。如果仅使用.NET Core或较新的dotnet SDK开发软件,且不开发WinForms/WPF等需要Windows环境的软件,不依赖Visual Studio IDE,就可以正常的使用macOS开发dotnet软件。

macOS dotnet

需要说明的是,.NET Framework项目的开发和编译,在非Windows环境下的支持有限,这种情况下,主要使用Mono运行时进行开发。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